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

台灣史作業5<傅郁晴>

台灣在日本的統治下50年,統治末期為了戰爭,有了綠色革命和工業的發展,像是1936年,總督府成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,積極推動臺灣工業化,扮演「工業臺灣,農業南洋」的角色。1935年在高雄港成立煉鋁工廠。1937年,臺灣總督府推動第一次生產力擴充五年計劃,增設水力與火力發電所。1939年,臺灣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。珍珠港事變後,臺灣總督府又在1942年推行第二次生產力擴充五年計劃,力求臺灣工業自給。漸漸的台灣的社會型態從農業轉型為工業,成為米糖王國,並且在二戰中擔任重要的角色,為殖民母國提供許多糧食和援助,比起朝鮮半島台灣人比較溫順平和,在日本的治理時期,曾經派任過文官,但是朝鮮沒有,有許多制度在台灣採志願制,但是在朝鮮卻是強制,所以在二戰時期,台灣地理位置優越,氣候環境良好,在綠色革命後,培植蓬萊米成功,大大提升糧食產量,甚至出口他國,為母國增進財政收入。台灣是一個特別的島國,經歷多少風雨,造就現在特別的文化。
斜字體資料來源: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F%B0%E7%81%A3%E6%AD%B7%E5%8F%B2#.E5.BE.8C.E6.9C.9F 圖片來源: http://blog.udn.com/taiwanmickey/2567429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